摘要:悠悠运河,风采越千年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,为古城临清带来了繁荣的经济,还留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就包括了三项国家级非遗,让我们一起看看是哪三项吧!锣鼓艺术(临清驾鼓)锣鼓艺术(临清驾鼓)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扩展类项目。...
悠悠运河,风采越千年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,为古城临清带来了繁荣的经济,还留下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就包括了三项国家级非遗,让我们一起看看是哪三项吧!
锣鼓艺术(临清驾鼓)
锣鼓艺术(临清驾鼓)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扩展类项目。
临清驾鼓原名助阵鼓,又名羯鼓,起源于东汉末期。流传到五代十国时期,沙陀国国王李克用又有新的发展,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后,将助阵鼓演变成宫中文化。
临清驾鼓是一种锣鼓打击乐合奏的形式,乐队分成大、小两种,大队一般由二十四面鼓、八面点锣和两面大筛锣组成,小队一般有8—12面鼓、2—4面点锣、一面筛锣组成;演奏分成行街和圆场两种,一般点鼓起点,最后有卧龙鼓收尾,节奏丰富多变,鼓声洪亮威武,气势磅礴,故临清驾鼓会又有“威武会”之称,是临清人一代代相传下来的一种欢乐的庆典风情。
临清贡砖烧制技艺
临清贡砖烧制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。
明代永乐年间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用十多年时间大兴土木,营建皇家宫苑,为此特地在临清设立官窑烧制建筑用砖,临清官窑的生产一直延续至清代,前后达五百余年。
明代中叶以后,临清官窑的制品成为建筑皇宫的主要用材,称为“临清贡砖”。砖窑之所以设在临清,一是由于临清紧靠运河,运输方便,成砖可搭附漕船解运京师;二是临清的土质特别,由于黄河的多次冲击,很多地方向下挖一米多深,即可发现红、白、黄相间的泥土,人称“莲花土”,这种土无杂质,沙黏度适宜,烧成砖后“击之有声,断之无孔,坚硬结实,不碱不蚀”。
临清贡砖烧制工艺十分复杂精细,制成的贡砖、副砖、券砖、斧刃砖、线砖、平身砖、望板砖、方砖、脊吻砖、刻花砖等一般在25公斤上下,重的可达三四十公斤,现在北京故宫、天坛、地坛、日坛、月坛、钟鼓楼、文庙、国子监及各城门楼和各王府建筑上的临清贡砖处处可见,明十三陵、清东陵、清西陵等皇家陵园建筑中所用的寿工砖也由临清烧造。此外,南京中华门城墙、山东曲阜孔庙、德州张秋镇荆门、阿城等处也相继发现临清贡砖,这些贡砖至今不碱不蚀,敲击有声。
肘捶
肘捶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类。
张氏是临清城南望族,张公东槐家学渊源,其父张汝滨公为邑庠生,精岐黄,善书法,通阴阳,晓堪舆,其书法作品至今尤存。张公东槐幼承家学,工文习武,才华横溢,青年时曾游历天下,以武访师会友,广采博学大有收获,有“神拳张五”之誉。约于1874年前后,张公东槐以易医为理,用太极消长、五行生克之法运于拳术之中,不断构思实践,总结提炼,创编了临清肘捶。
有诗曰:
“肘捶十趟锦,散手妙法真。
张公东槐传,授予有德人。
龙光普照处,虎威团聚深。
玩知两家意,天下任凭君。”
诗中赞说临清十趟肘捶犹如串锦铺地、精彩纷呈;其天、地、人势打手组合(散手)立意精准,招法真切;其门规甚严,非品行端正之人不予传授;其龙光普照、虎威团聚为两通两式,合太极、八卦、五行之精义,立众有之本、万象之根;其玩意取名说,是先诉拳家须知拳为守身御敌之术,须知取胜之意也。
临清肘捶诞生在中华武术的高度成熟期,起点高、立意准、招法切、易操作、重实用,是传统武术理论和技法的完美结合,较好地保留了武艺的技击基因功能,对正本清源、正确认识武术运动有非常重大的意义。
临清除了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
还有尝不尽的风味美食
道不尽的流年芬芳
这座宝藏古城
等你探索
等你相逢